法界一念皆尽知
任何众生、在任何情况下所起的任何念头,皆不出这十法界。一念险恶,则属于地狱趣;一念贪,则属饿鬼;一念嗔,则属修罗;一念痴,则属畜生;善恶参半,人趣;善多,天趣;一念思维四谛,声闻向;一念观察缘起,缘觉向;菩萨趣;一念正觉(了知这一法乃至一切法的十如是)。何谓正念?一切趣向四圣法界的念,正念、邪念的区别,当跟对尘后,若起贪(基于乐受)嗔(基于苦受)痴(基于不苦乐受),则属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念,一切三有念,皆属妄念;若于三受(苦、乐、不苦乐)起正觉:思维缘起或四谛或开解(菩萨道)思维,则属正念。正念者:无三有,无三有故,称无念。一念清静者,则进入无善无恶的如如不动的本体。这时地狱烈焰就会全部熄灭,变成一个波澜不惊的水池。
“心体无善无恶是性,由是而发之为有善有恶之意,由是而有分别其善恶之知,由是而有为善去恶之格物。”层层自内而之外,一切皆是粗机,则良知已落末着,非不虑之本然故邓定宇以为权论也。其实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恶也。下句意之有善恶,亦是有善念恶念耳,两句只完得动静二字。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即此两句也。所谓知善知恶者,非意动于善恶,从而分别之为知,知亦只是诚意中之好恶,好必于善,恶必于恶,孰是孰非而不容于己者,虚灵不昧之性体也。
心之体只能从动静关系上考虑,无善无恶的绝不是阳明所认为的体。“体”“用”是一对儿概念,从理学的论域来看,“体”和“本体”不是现代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体”,它指的其实是“静”、“完备”的意思。所以,说这个体是无善无恶的,只能从“静”上来理解。否则,也就是说,把体说成是无善无恶,这样就把这个体变得虚无了,也就变成了禅,所谓“本来无一物”。孟子到象山再到阳明,他们的一脉相承就体现在在这个“万物皆备于我”。不过象山还是在发挥孟子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其实也是他和朱子的分歧所在,即实践方法的不同。
推荐内容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