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的哲学思维及发展
春秋战国这五百年历史,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到封建制 大转折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各种学术思想文化大辩论、 大发展的时期,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在这期间,与易学哲学思维中的阴阳学说得到长足发展 的同时,五行学说也在几千年前己经萌芽的基础上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邹衍等人为代表的五行学家、五行学 派。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用以阐发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人体自身脏象、经络,如何防病、治病的中医经典 著作《黄帝内经》,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时代。
从《黄帝内经》一书中,看其作者用阴阳五行学说解说 天体运行、地球上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人体疾病发生、 发展、治疗、保健等等一切问题的透彻、熟练程度,可以推 想,阴阳五行学说几乎已经成为当时所有人的哲学思维方式。
由此推理,以易学阴阳八卦为基础,结合河图洛书、天 干地支、五行学说,后来被归入易学数术类的大部分东西, 如太乙术、六壬术、奇门术、占星术、相人术、相地术(后来 叫风水或堪舆)等等,均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或形成。
可以佐证这一点的还有,本来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 帝内经》,却托名黄帝与歧伯对话,把中医研究的这些成果一
律上溯到黄帝时代,把功劳归于黄帝或其大臣,真正的作者 却隐姓埋名。这种著书的特点,在太乙术、六壬术、奇门术、 占星术、相人术、相地术等等著作中,几乎一模一样,无一 不托名黄帝,都说这些数术产生于黄帝时代,是黄帝或其大 臣完成的。
到汉代,虽然出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学术局面,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易传”成为《易经》的一 部分,但董仲舒更把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极致,用五行相生 相克來论证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进一步走向极端,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把天体运行、自 然界中一切异常现象都与人事社会的得失兴衰联系起来,陷 入机祥、谶(chen:预言)纬、封建迷信的泥潭。
在汉代,象数易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走过了头, 一直到晋代出现了王弼扫象,以纠其偏。但将五行学说纳入 易学研究之中,却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其中易学家京房,根 据爻变学说,将《易经》六十四卦的次序重新进行了排列, 分成八宫,安上世、应,将天干地支纳入六十四卦,又配上 五行六亲,以此构成的所谓纳甲筮法,比起《易经》以卦爻 辞为主来占断的古筮法有了更多的逻辑推理的依据,避免了 古筮法的随意性和主要依靠灵感思维的弊端,使易占有了更 多的规范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再加上以铜钱代替蓍草, 简化了起卦的方法程序,故而历经唐、宋、元、明、清,• 直到今天,仍然是易占的一种主要方法。
与此同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数术,如太乙术、 六壬术、奇门术、占星术、相人术、相地术等等,都进一步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明确记 载,解放后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出土的“太乙九宫土文物”, 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数术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易经八卦为基础,将河图、 洛书、天千地支、阴阳五行等符号纳入自己构筑的象、数、 理、占模型之中,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这三种思维方式,以达到“断天下之疑”、趋吉避凶、指导人 们行为的实用目的。
其中以人的出生时间的天干地支来推导人的命运的所谓 “八字算命术”,相对来说,与《易经》的距离较远,它的思 维模型之中,没有八卦的概念,也没有河图、洛书。但其阴 阳五行概念来源于易学,也是确定不移的。孔子在《系辞传》 中讲的“ •阴一阳之谓道”和“乐天知命故不忧”等等思想, 恐怕已经是“算命术”的滥觞(shang:酒器)了。云梦睡虎 地出土的秦简《日书》,说明战国时代也同样是八字算命术的 萌芽时期。但“算命术”比起其他易学数术来,成熟要相对 晚得多。到唐代李虚中以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千支为依据,以 阴阳五行生克理论来推断-个人一生的命运,才使算命术初 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但还只有“六个字”。直到唐末徐子 平又加上人出生时辰的干支,才使“八字算命术”趋于完整 和成熟。后经宋、元、明、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流传
至今的所谓“四柱命理学”。
总之,以易经的阴爻、阳爻、八卦为基础,以太极图、 河图、洛书等图象数理为依托,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 的夫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符号为经线,以金、木、水、火、土 五行关系学说为纬线,几千年来的易学研究,构成了庞大的 易学文化体系,包括义理和象数两大流派,“学”和“术”两 个方面,并渗透到几千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 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不可避免地也渗透到中华民族 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体系之中。如果说,易学的哲学思维体 系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哲学思想的主体,乃是中华民族独 特的思维科学,恐怕并不为过。
在今天,在世界变成“地球村”,东西方文化日趋交 会融合的情况下,我们理所当然的,应从整体上研究中华民 族传统的思维科学一一易学哲学体系,并且应该不局限于 “学”的方面,应该连“术”的方面一起来进行研究,取其 精华,弃其糟粕。
推荐内容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