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起源及历史
对一部流传六、七千年的书,要追溯它出于何年何 月,作者何如,恐怕不是一件寻常之事。但对于像《易 经》这种震动世界的宝典,人们去追溯它,考证它,以 便找出更能破译宝籍的理论依据,情之所钟,自然无可 非议。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穷经皓首,花毕生的精 力去论证它、考究它,追踪其具体成书年月,论证谁是 《易经》的作者,许多学者对孔子说的一句话“加我数 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曾引出大规模的争 论,如清朝康有为引经据典地对孔子《论语》中的这句 话一再提出质疑,便是一例。笔者认为,今天我们重视 易学,不仅仅是要追踪其根源,更重要的是要如何使《易 经》得以发展运用,《易经》虽起源于华夏,却迟迟不 能昌盛于华夏,使中华瑰宝无法发展和传承,不能急民 之所急,解民之所困,犹如空中楼阁,即使再优秀,也 不为民之所受。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着数不清的困 难,需要科学的指引,发展预测学是人类良好生存发展 的必经之路。否则,盲目的生存和发展,难以踏上健康 发展之路。
对于《易经》的起源。历代流传下来一些传说,下面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 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 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卦的卦辞,历 史上称为《周易》。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易经》。
至于《易经》中的系辞按当代大易学家刘大钧教授 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系辞》成书于 老子以后,庄子以前,而《彖传》、《说卦》、《文言》 等文也应在庄子以前。《文言》早于《系辞》,《彖传》 早于《文言》,《大象》早于《彖传》,《说卦》早于《系 辞》也早于《彖传》和《大象》。
中山大学杨维增教授认为,《周易古经》成书于殷 周之际。这是一部占筵书,通过一定的筑法起卦和占断, 即利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yao)的变化来预测吉 凶。这标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转向 科学的人类觉醒,是科学与迷信相混淆的一种认知体 系。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 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 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 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 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书、礼、乐、易、 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总而言之,《周易》包括经和传,(《易经》讲占筮, 《易传》讲哲理),是一本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重 要经典。
推荐内容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