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如何改变命运
因果皆是方便门,有网友将净空法师在凤凰台讲《了凡四训》的电子版发给我,看后推荐给更多朋友。熟悉中国佛教历史的朋友们会知道,中国禅宗庙宇“百丈清规”的创始人,著名的百丈和尚。根据他的指示,佛教并非“不落因果”,而是“不昧因果”。这个世界上需要修佛的是凡人,而不是佛。佛已不需要修佛,凡人需要修佛。而凡人只要在世间言行做事,就必落因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好象一个人做了损人利己之事,他不可能不遭别人仇恨,也不可能内心完全不歉疚。今天欺世盗名占了便宜,明天就可能青天白日摔个大跤。对于一般大众,解脱人世苦恼,最初只能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入手,以此逐步改变自己旧的熏习。
而真正修到超尘拔俗的高境界的,那就“不昧因果”了,也即完全不在乎因果了。做尽善事,也没想到一丝一毫善报。再到了更彻底的程度,根本不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一切都任心自在,随心所欲,但一切作为都自然而然在利众生。那时就如禅宗四祖道信和尚说的了:“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根本不在视野里了。然而一上来就讲这样的彻底解脱之道,肯定离我们一般人太远了。绝大多数人可能望而止步。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从因果入手,算是一个方便法门。佛教开悟众生讲方便。特别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这样讲有其当机之处。这也是他的讲话能够流传较广的原因。当然,在佛教修为中达到较高境界的人,可能对《了凡四训》不以为然,以为那不够“究竟”。然而,一人之究竟抵不上万人入门之方便。净空法师的苦心该得到理解和尊敬。如果有更多的人因此多善而少恶,这总是好事。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大地虽然很肮脏,但是土地肥沃会生长很多东西;水清就没有鱼。他有洁癖,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言‘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和睦相处,哪有不强盛的道理!不和即是衰败的预兆。他喜欢发脾气,这是不和;换言之,贡高我慢,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是第二个原因。 ‘爱’,慈爱。‘忍’,残忍。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残忍,残忍乃不育之根。他爱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第三个原因。
他很爱说话,爱发牢骚,喜欢讽刺、挖苦、捉弄别人,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下不了台,这是第四个原因。嗜好饮酒,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是第五个原因。偏爱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是第六个原因。反省之后,毛病过恶实在太多了。‘彻夜长坐’,在佛家有‘不倒单’,这是禅定功夫。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若是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舒服,坐著睡多难过!真正大修行人,心境空明,没有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这些阴气之侵袭,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念念增长。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断除睡眠。‘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欲界才有,色界与无色界没有。由此可知,睡眠可以断除。如果烦恼习气没有断除,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所以,在修行场合千万不要好面子,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最后把身体毁坏了,这是愚痴。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禅师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有千万财产者,定是千金人物。’要有福分才能享受。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怎么能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就得小福报;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作自受,与老天爷、鬼神、佛菩萨毫无关系。所以,‘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对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这是自然的果报,老天爷确实没有加丝毫成见在里面。这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玩味。
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祖宗有德者,如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周朝享国最久,这是文王、武王、周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是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者,如孔子,孔子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他的子孙后代至今还受世人的尊敬。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再看世间,现在一般富贵人家传二代三代,已经不多了,有的传一代就完了,有的甚至中年发达,晚年破产,这是‘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所以德至薄。
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必须要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才肯做,这是假善,不是真善。 云谷禅师举出这些例子说明,然后教导他针对自己的缺点,彻底改过自新,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改造命运从何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做起。你既然晓得自己的过失,要把这些不能考取功名以及无子的过失都改正刷新。一定要积德,过去贡高我慢,常以自己的才智压抑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现在将这些缺德改过来。‘包荒’是拓开心量,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因此,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务要和爱’,一定要和气,有爱心。‘务要惜精神’,不要喝酒、熬夜,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导他认真修善积德,改正毛病。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前的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人只要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
佛家讲发愿,世人讲立志,都是同样的意思。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但是必须先要有服务的能力;换言之,你要有道德、学问、能力,才有条件为社会大众服务。因此,这个心一发就要修养品德,修习善法,断除烦恼习气,积功累德,成就学问、德行,才有能力如愿以偿。你想要帮助社会上苦难的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愿是空愿,这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如果发的愿虚假,这就是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这个有罪,没有功德。 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自己本身要有能力。发愿之后,就要积极断烦恼,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这个愿就真实,不是虚假。如果愿力强大,超过业力,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自然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就是‘义理再造之身’,你成功了。 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就是我们现前的身体,因业力变现故,这是业力之身。我们无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落在数里,用数术就能推断出一生吉凶祸福。若想超越命数,就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
推荐内容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