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部分内容引述自赵周先生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
著作的“引子”部分,对原文稍作了整理,为了说明这“秘笈” 竟然是可以这样产生,所以引述的内容采用公开出版发表的。
2005年曾在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工作的阮熙紫开始创业, 2010年8月阮熙紫参加一个女性企业家联谊活动时认识了思八达的销售人员李洪远。
此后半年李洪远每天给阮熙紫发两种短信,短信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管理之道等。半年之后对这些短信视若无睹的阮熙紫被李洪远的精神打动了,报了思八达2万块钱的课程。
这仅仅是开始,思八达一共有5个课程,最高阶的课程叫《三弦智慧》,学费达38万元。讲课的人叫刘一秒,很多像阮熙紫一样的企业家和白领,花费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来参加刘一秒的培训,并对刘一秒崇拜得五体投地,争先恐后地推荐自己的朋友、同事、下属来听他的课。
2011年7月22日的《南方周末》报道了“刘一秒现象”,
在报道对刘一秒这样描述:“38岁的这位‘神’,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一个村子。1999年,25岁的他南下闯深圳,住在出租屋的阳台上”。
后来他“迷上了演讲和成功学——当时,成功学从港台传入内地,陈安之等一批台湾成功学讲师红极一时”。他先是推销陈安之的课程,很快就自己讲课,仅仅几年后成为叱咤风云、被无数职场人士顶礼膜拜的“大师”。
2011年11月号的《创业家》杂志也做了一个名为《机场里的大师》的专题,比较详细地挖了刘一秒的背景——这位讲管理、讲职场、讲人生、讲宗教的大师,没有读过大学,没有进过名企,没有管理过团队,但是他一个人讲课一年讲几个亿净利润历史上没有见过。
阮熙紫说“老实讲,在接触这些培训之前,我自己是非常排斥学习的。2003年我就是MBA的研究生。”而后来她几乎上全了刘一秒所有的课。
刘一秒到底在讲什么?他讲的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值
那么多钱吗?
阮熙紫上的第一门课是“宗教智慧”。
“我觉得我在现场是很有感触的。比方说,他教育企业家,
我们要做的所有事情必须与天道合,天道就是你要尊重你的客户,你要尊重这个市场。你要尊重你的客户,你做的所有的产品能够被市场认同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如果你不尊重你的客户,你用苏丹红、地沟油,东窗事发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以前做企业,我自己心里会有一个心魔,我觉得,但凡做企业的人,都像个资本家。你不就有钱嘛!你投资一个公司,然后你就剥削大家。你心里有负罪感。你严格要求员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想剥削他多一点。我会怀疑,我像不像《包身工》里的那个工头,拿着鞭子在抽工人。心里其实是很纠结的。但当我上完‘宗教智慧’以后,我明白了企业存在的真正价值。我在 MBA课程里面学到的关于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企业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但在刘老师的课程里,我对企业存在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企业存在的价值,对公司内部来说,是你搭建一个平台,去成就员工;对外而言,是你创造对这个社会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做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事儿。当这样把企业的价值梳理过之后,我一下子就如释重负——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这些会传统手工艺的师傅的收入比原来提高了几倍,这难道不是成就他们吗?”
阮熙紫的珠宝首饰工厂里有一批民间匠人,“我一想到社会上有一群喜爱中华传统珠宝首饰的高端人群,就觉得我更有使命感,他们需要我们,不仅仅是我们要赚他们的钱。原来我不敢批评员工,即使觉得员工错了,我也忍气吞声,所有不开心的事就往自己肚子里咽。但当我上完这些课程之后,我再去跟员工沟通很多问题的时候,我的出发点,利益点变了,因为我是想成就他,所以我说的所有的话,他也乐意去接受了。比方他的设计稿没按时交,或者是产品没按时做完,你按照原来的价值观去批评他,就好像是你想剥削他更多。但是,当我们把这个价值观梳理清楚以后,如果他再没有做,我们就可以认为,你不爱你的客户,你不爱你自己。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存在的意义,所有这些问题,全部梳理清楚了。然后我真的很舒服,再没有以为自己是资本家的那种别扭感。这种纠结被化解了。”
从阮熙紫这些话里至少可以看出3点:
第一,阮熙紫学习到的这些关于企业价值观的理念,并不是忽悠人的胡言乱语,是对的,是好的。
第二,对于月营业额四五百万元的公司管理者阮熙紫而言,把这些理念梳理清楚,并将其应用到管理工作当中,所带来的价值超过5万元学费。
第三,这些内容,并非刘一秒本人的发明——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 26页当问到企业是什么时,一个普通商人的答案通常是“一个创造利润的组织。”经济学家的答案也如出一辙。但是这个答案不仅错误,而且答非所问。同样,今天有关企业及企业行为的经营理论——利润最大化的理论——其实只是换个更复杂的说法来说明“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传统模式罢了。
如果我们想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的目的,
而企业的目的必须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企业的目的也必须在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
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
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 215页
最后,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人的“发展”无法靠外力来完成,不是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运用既有特性这么简单,人力资源发展代表的是个人的成长,而个人的成长往往必须从内在产生,因此,管理者的工作是鼓励并引导个人成长,否则就无法充分运用人力资源的特长。
以上两段内容出自经典商业图书《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著,200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定价49元。对比一下阮熙紫的说辞,我们不难发现,让她在刘一秒的“宗教智慧” 课上感到大有收获的思想,其实不是刘一秒的原创,甚至和“宗教”这个词没半点关系,而是来自世界级管理大师德鲁克。
刘一秒的另外几门课程,“演说智慧”、“运营智慧”、“影响智慧”、“三弦智慧”,大体如是:
讲企业要有愿景和价值观,这是彼得·德鲁克的入门课。
讲营销与销售要从客户出发,这是菲利普·科特勒的入门课。
讲企业要让员工都过得更好,这是稻盛和夫的基本理念。
……
从刘一秒的课程中,还依稀能看到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的作者)、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的影子……这些作者的图书内容货真价实又浅显易懂,都是现代管理学的基础内容。
就象黄裳的《九阴真经》源自《道藏》一样,刘一秒系列课程的核心内容大多是经典商业图书中的基础内容,他所做的就是把这些散落在这些书籍中的内容,按照他自己的架构,用他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就形成了一套属于他的课程体系,一本属于他的“秘笈”。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所谓的“秘笈”并不神秘和难得,尤其是当今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信息公开透明,只要你能拥有一双发现秘密的“慧眼”,你也能找到那颗属于你的明亮的珍珠,你想不想也去尝试一下呢?
哲学家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在《理想国》一书中反复强调:“知识和真理早就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我们只不过是尽努力发现了它们的存在而已。”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现在成功学都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境地了,这样的例子不足为凭。这个现象需要我们辩证地来看待,看问题不能光浮于表面,而是要去看问题的本质。想当年成功学为什么会这么火,而现如今却遭众人诟病呢?成功学到底有没有作用?造成现在这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与成功学一起被诟病的还有所谓的“心灵鸡汤”,曾经风靡一时的“心灵鸡汤”现在都成了“毒鸡汤”了。
成功学也好,心灵鸡汤也罢,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
时代的需要。它们讲的是人生哲理,而哲理性的东西是“战略” 层面的,是需要去领会的,思维水平或者个人经历少的话可能理解不了。年轻的朋友看到鸡汤,觉得光说大话,不拿出实际路线,那就是毒鸡汤。而那些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中老年人或者企业家们,看到这些所谓的鸡汤是很有感触的。刘一秒的课程结合了管理和领导力,暗合了那个时代小企业主们对战略、品牌、管理和领导力的需求,所以能风靡一时。而对于年轻的朋友来说,更需要的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具体的如何成功的方法,除了有“理”,还得有“术”,而这正是成功学和心灵鸡汤所欠缺的。
一份真正的“秘笈”必须是“道、法、术”三者并存并且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的的,缺少其一就不完整,就存在弊端。同样是学《九阴真经》,郭靖可以成为一代大侠扬名立万,而梅超凤因为只学了《九阴真经》的“术”的一部分而导致走火入魔。成功学和心灵鸡汤有的是“理”,它们缺少的是落地的“法” 和“术”,而对于已经具备“法”和“术”并去积极践行的人来说,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也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就象文中的
“阮熙紫”们,以及《人生》之与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