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西方学者为我们所揭秘的屌丝逆袭(or英雄成长)的过程,大家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没有发现屌丝逆袭(or英雄成长)的过程活脱脱就是内圣外王、超凡入圣达真过程的一个展现呢?!屌丝成长为一名英雄一般总要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而这个蜕变首先是有内在的一个提升,是把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一个过程。有人或许会把失败、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态度、运气等因素,这其实是用态度、运气等问题掩盖能力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男足,每次输球都被谴责没有拼搏精神,其实就是简单的技不如人,没有其他的理由。同样是由屌丝逆袭成功的微商教父吴召国更是直接,他说“强大自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在“英雄之旅”中英雄的内在能力的提升往往是遇到了贵人或导师的指引,或者就象本书开头所写象郭靖、张无忌他们那样得到了一本神奇的“秘笈”哈。而其实就象黄裳编创的《九阴真经》是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道藏》一样,怎么样提升自己的内在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是有无数的宝藏可以挖掘的,可是传统文化所讲的就是“内圣外王” 的修身养性之法被我们大多数的现代人所忽略和轻视了,因为当下的社会你有了一技之长就足可以谋生,甚至你只要肯出卖苦力就可以养家糊口,因此是否内圣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然在传统文化里也存在着大量的糟粕,如果不去分辨或不会分辨而全盘去吸收则有可能导致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致命错误,这也正说明一本真正的有价值的秘笈的可贵和难得之处,假冒伪劣的“秘笈”可以说真的会害人不浅的,就象毒鸡汤一样。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入世与出世的有机结合,那具体怎样才能让“屌丝”可以通过内修成长为一名“英雄”呢?儒家经典《大学》一书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具体的方法,对此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道:
《大学》第一节有三个纲要叫做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七个步骤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而后有定”,第一个是知性的问题。知,就是每个人生来能知之自性的功用,学佛学道,成仙成佛,第一步也都先要知道“知止而后有定”。你现在正阅读到这里,知道自己在阅读吗?这个能知之自性是什么呢?这个能知之自性不在脑里头,也不在身上,是与身心内外都相通的。但现在西方医学与科学都认为能知之自性是生理的、唯物的,归之于脑的作用,其实脑不过是身识的一个总汇,中华文化讲本体是心物一元的,知性不在脑,是通过脑而起作用。
再说思想、身体要怎么定?平常人的知性是跳跃、散乱、昏昧不定的,但是又必须要以知性的宁静、清明把散乱、昏昧去掉,专一在清明的境界上这才叫做“知止”,知止了以后再进一层才是定。佛教进来中华以后把大小乘修行的一个要点叫 “禅定”,“禅”是梵文的翻音,“定”是借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字来的。
这个“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渐渐会进入一种安详、静
谧的状态这叫做“静”,到了静的境界以后再复进入非常安宁、舒适、轻灵的境界这叫做“安”,借用佛学特别的名词叫它是 “轻安”。再由轻安、清明、不散乱、不昏昧,非常接近洁净的境界,就会发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慧力,这叫做
“虑”。
这个“虑”的意思不是思想考虑的虑,是在定静安适的境界里自性产生的智慧功能,不同于平常散乱、昏昧的思想,它是上面所说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境界,这两句名言出自曾子的学生子思所著的《中庸》,就是对于“安而后能虑”的诠释。现在借用佛学的名词来说明这个“虑”字的内涵就是“般若”的境界,中文可翻译为“慧智”。它不同于一般的聪明,现在用的思想学问都是聪明所生,不是慧智,慧智跟聪明大有差别。透过这个慧智,然后彻底明白生命自性的根源,在《大学》就叫做“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得个生命本有智慧功能的大机大用,这才叫做“明明德”。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生命思想像陀螺一样在转,佛法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弹指之间思想有九百六十转,这是生命中认知的大科学。比方我们写一篇文章或写一个字,那里头不知有多少思想在转动。像人们谈情也好,讲话也好,思想转动得很厉害,极不稳定。比如我们说一个“现在”,这句话是一个思想,是一个念头在动,这是“想”不是“思”。当说个“现在”,里头早已经想到下面要说的另一句话,不止几百转了,这是很微细的“思”的作用。因此要随时知止,把它定在那里,像陀螺一样虽在转动,其实陀螺中心点都在本位。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这是第一步!
“定而后能静”,什么叫静?这里头牵涉到物理科学。宇宙的功能究竟是动还是静,都是个大问题。世界上万物的生命没有真正的静止,生理、物理的世界都在动。轻度的动、慢慢的动,看起来是安静的,这是假的静,不是真的静。譬如前两天的地震,本来地球内部都在变动,不过现在因为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地和风(气)、水、火中间起大冲突,有大的震动,我们才明显感觉到震动。其实有很多的震动,我们是感觉不到的,而有些其他的生物反而比我们更能感受得到。
如何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真正认知一个能使它安静下来的作用,才能做到所谓的大静、大定。
所以《大学》之道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须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内圣的静养开始,这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教化的传统。
如果说你已经看懂了南怀瑾先生所解释的上面这段文字并且能够按照文字所示的内容去修证,那恭喜你了,这本书下面的内容都不需要再看了,把上面的直接拿去用就行了,经过时间的淬炼你就可以从一个“屌丝”成长为一名“英雄”、“圣人”了。
如果说你还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道南怀瑾先生解释的《大学》之道所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个什么东东,那请你还是耐心地往下看,因为我之前也是这样,虽然通过南怀瑾先生的书了解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但那仅仅只是知识。等经历了足够多的事以后,在某一天才恍然大悟地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啊,仿佛一切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才明白了南老先生所讲的诸多道理原来是这个意思,这也正是编著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著名学者庞明先生在《儒家内圣修持辑要》一书中对“内圣外王”也做过梳理,“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经典《大学》中里的“三纲八目”是对内圣外王最为恰当的表述。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止于至善就是把明明德、亲民推行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此即内圣外王。
“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前五者属内圣功夫,即主体通过内心的不断学习、修养,以期达到相当高的思想文化水平、道德境界及智能素质,为将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深厚的基础。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是内圣功夫的最高价值回归。
内圣是外王之本,外王是内圣的现实体现。庞明先生认为内圣与外王是有区别的,内圣是主体的自我修养包括德、能、学三个基本方面,这是立德、立功、立言等三不朽所包含的前提。德、能、学三项修养从形式上大致相当于今天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内容上说大致相当于道德修养、理论和政策修养、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外王分而言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通俗说就是建功立业,仅就政治上的“王”而言外王就是把“亲民”做到至善即促进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日新其德,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我们一般人而言“外王”就是做一番事业,对社会有较大贡献。
庞明先生觉得儒家的“内圣外王”改为“外王内圣”更有指导意义,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要注重在事上磨练,善于在做事中修行,年轻人或者尚属年富力强的人首先要努力建功立业,不要过多考虑所谓专门修行。先努力做事,边做事边修行,待有所建树后再考虑专门修行。通过做事经受“事上磨练”,慢慢地体会,则修行可能已经在做事之中了。玄奘大师在印度辩经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你还没有喝到它的时候,你光知道那个是热的,那个是凉的,那不是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学问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高度实践的,所以我们中华自古以来就讲究践行,知行合一。
曾有人向庞明先生请教“如何放下”,庞明先生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学生说,老师,我放下了!我说你放下什么了?他说放下名利呀!我说你现在有什么利呢?是几亿、几千万的富翁,还是多少万的富翁?你最多挣过多少钱?你这个名呢?你是在什么层次上有了名了?你是国家级的还是世界级的名啊?我说你没有名也没有利,你算什么放下名利了?你真正有了名有了利你再放下,那才叫真正放下。你没这个东西,你说放下了,那不叫放下。我说,对你来说现在先得能担起来,有了这个担子你才能说放得下。”
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位“英雄成长(内圣外王)”的成功典范,他就是心学大师王阳明,阳明先生是在他官场失意被贬至龙场后悟道的,所以英雄们的成长历程是何其的相似,挫折和磨难有时反而是成就一个人的催化剂。这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千古完人阳明先生说事业和人生陷入困境不外乎三个原因:1、不明事,无法发现事情背后的真相;2、不明人,不明白人言行背后的动机;3、不明己,陷入各种情绪和欲望轮回。欲成大事先破心贼,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犹豫之贼。这也是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大家的改运“秘笈”。